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启动以来,昭通市接受了2次例行督察和一次回头看。
来源: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障水平,切实保障我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按照《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我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通知》(云人社发〔2020〕35号)和《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云人社发〔2023〕37号)有关规定,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启动最低工资标准与失业保险金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实时调整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三)三类地区1521元/月。按照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畅通领、安全办要求,扎实做好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工作。(二)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对调整标准执行之日起尚未按照新标准为2023年10月—11月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核定发放的,在原核发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基础上补发调标增加额,确保于2023年11月30日前向符合调标的失业保险金领取人员发放到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发放标准全省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要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执行,与我省2023年最低工资标准同步调整,调整后的失业保险金月计发标准为:(一)一类地区1791元/月
(二)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三、工作要求(一)各地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要按照调整标准确保足额发放。专项作业车车辆通行费基本费率按照货车执行
文字梳理:马燕海报设计:张晓校对:胡远松文字梳理:马燕海报设计:张晓校对:胡远松文字梳理:马燕海报设计:张晓校对:胡远松资料/图片来源:盐津县融媒体中心文字梳理:马燕海报设计:张晓校对:胡远松资料/图片来源: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人民要幸福,健康是基础。文字梳理:刘建忠 马燕海报设计:张晓资料/图片来源:昭通市卫健委校对:胡远松。
会议还对《昭通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作了说明。10月25日,全市卫生健康大会召开,会议系统谋划和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卫生健康需求。昭通要跨越,健康是保障会议还对《昭通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作了说明。
10月25日,全市卫生健康大会召开,会议系统谋划和推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卫生健康需求。昭通要跨越,健康是保障。人民要幸福,健康是基础。文字梳理:刘建忠 马燕海报设计:张晓资料/图片来源:昭通市卫健委校对:胡远松
2010年以前,这里处处泥巴路,户户茅草房,村民被迫外出打工,空巢家庭比比皆是,现在却吃上了‘旅游饭,这一切都源自寨子里的苗族群众外出务工打开了眼界,在与各族群众互教互学共融中增长了知识。向家坝电站 卯家湾易迁安置区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35595名汉、彝、苗、回、布依、壮族搬迁群众,是全国跨县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最多的安置区。
在水电移民后扶工作中,蒙姑镇将被打造成巧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徐诗律是巧家县蒙姑镇段家坪子3社人。
扎西会议改组了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老大上六年级了,学习很好。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让搬出大山的各族群众逐步能致富。目前,养鸡场有200多只鸡,还养了8只小猪,加上自己的两亩地种点蔬菜,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老二也上幼儿园了,这会儿孩子奶奶带着老三去接了。在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现在我是村里农家乐的厨师,每年收入两三万元,妻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商店,收入不下两三万元。为让白鹤滩电站淹没区各族水电移民搬得出、住得好、能融入、同发展,巧家县依托蒙姑历史文化厚重、冬无严寒、白鹤滩电站建成后江面宽阔的资源优势,围绕全县一面山、一江水、一座城旅游总体规划,将移民搬迁安置区与特色旅游城镇结合起来,围绕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形成一条以景观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一条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滨江景观带、一个结合移民安置区建设形成的高峡平湖,全力叫响果韵水乡古镇旅游品牌。
立足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0万人以上实际,在决战贫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全市有组织地与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共发展。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育儿师培训,等孩子大一点儿,我也出去打工。
在全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昭通市20.4万各族水电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搬入新家园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合力,团结奋进,凝聚起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互嵌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
昭通是人口大市,全市633万人口中拥有305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250万人以上。荒田红军苗寨是昭通市立足劳务输出大市实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通过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缩影。韩兴亮曾是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之一,过年回家看到苗寨保存较好,他就和几个年轻人商量留在村里,带头把苗寨搞好、搞活。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发动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精神文明、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有机结合。
一肩挑两担的绥江是我省水电移民第一大县。搬迁后的生活,徐诗律过得有滋有味。
在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发展青山环抱,溪水长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搬出大山天地宽,和衷共济建设新家园。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徐诗律老家房子被淹了,一家人搬迁到蒙姑镇移民集中安置区十里坪文笔社区。
安置区集中安置了来自该县蒙姑镇和金塘镇的水电移民1595户5151人,涉及汉、彝、苗、回、布依、壮、阿昌等7个民族。虽然搬进了花园式安置区,但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徐诗律仍然每天一大早就到沃柑园精心打理。通过管肚子与管脑子同频共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外出250多万昭通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刻入骨髓、注入灵魂。十里坪文笔社区除发展农业外,还全力打造石榴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各类宣讲活动70余场,受众4000余人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结合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业,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顺丰快递编织袋加工厂、新型材料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融居社区环境。
10月25日《云南日报》第五版重磅推出系列报道《石榴花开乌蒙山——互嵌式融合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同心圆》文章指出昭通先后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73个20.4万各族水利水电移民群众和35.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离家园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其中数万少数民族全部实行插花安置推动实现互嵌式居住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同时立足250万务工人员的实际全市有组织地与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开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昭通模式推动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大流动、大融居、共发展文章强调通过以居促融、以产促融、以联促融互嵌式融合发展全市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全文如下为全力支援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昭通市建成水利水电移民安置点21个,20.4万汉、回、彝、苗、布依、壮、阿昌等各族群众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构建搬迁规模全国最大、移民搬迁人口全省第一的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通过以居促融、以产促融、以联促融互嵌式融合发展,全市各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赵光蕊笑着指着照片一一介绍。福送万家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每天除了去沃柑园,还会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大家下象棋、聊天。